一、进度计划监理审核要点
1. 编制依据合规性
合同工期核查:核对进度计划总工期是否符合施工合同约定,分解节点是否与合同关键日期一致。
定额标准匹配:验证工期计算是否参考行业定额(如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),避免压缩合理工期。
设计文件衔接:检查计划是否与施工图交付时间、设计变更流程衔接,避免因图纸延误影响进度。
2. 计划逻辑合理性
工序安排审查:分析各施工工序的先后顺序(如先结构后装修)、流水段划分是否科学,是否存在逻辑矛盾。
关键路径识别:通过横道图或网络图确定关键线路(如主体结构施工),评估关键节点延误对总工期的影响。
交叉作业协调:检查多专业(土建、机电、装饰)交叉施工的界面划分与时间安排,避免冲突。
3. 资源配置匹配性
人力计划审核:核查劳动力数量、工种配置是否满足阶段需求(如高峰期钢筋工、模板工人数是否充足)。
材料设备供应:验证材料采购计划、设备进场时间(如塔吊安装)是否与施工节点匹配,预留进场检测周期。
机械与场地协调:检查大型机械(如混凝土泵车)使用计划是否冲突,临时堆场、道路占用是否合理。

4. 风险预控措施
季节性施工预案:评估雨季、冬季等特殊气候的应对措施(如排水方案、混凝土保温养护)。
变更预留缓冲期:检查计划是否对设计变更、签证等预留合理时间(通常按合同约定预留5%~10%工期弹性)。
外部因素应对:审核交通管制(如市区工程夜间运输)、政策停工(如重大活动)的应急调整方案。
5. 配套计划协同性
设计交付计划:确保施工图出图时间、深化设计进度与土建施工衔接,避免“等图施工”。
采购与分包计划:核对甲供材(如电梯)招标时间、专业分包(如幕墙)进场节点是否纳入总控计划。
验收与移交安排:检查阶段性验收(如主体结构验收)、市政配套接入(如水电气)的时间预留。
二、进度计划审核注意事项
1. 动态跟踪与调整
滚动计划管理:要求施工单位提交月/周滚动计划,对比实际进度偏差(如使用S曲线分析法),及时纠偏。
预警机制建立:设定进度偏差阈值(如超过5%工期延误),触发专项协调会或监理通知单。
2. 多方协调与沟通
界面管理:组织总包与分包单位明确交叉作业责任(如预埋件由谁施工),避免推诿。
业主决策时效:提醒建设单位及时确认材料样板、设计变更,减少审批延误。
3. 文件记录完整性
计划版本管控:留存进度计划审批记录,标注修订日期与修改内容,避免执行混乱。
延误证据留存:对非施工单位原因的停工(如停电、甲供材延迟)做好影像、会议纪要记录,作为工期索赔依据。
4. 技术手段辅助
BIM进度模拟:利用4D模型可视化验证复杂节点(如钢结构吊装顺序)的可行性。
项目管理软件:通过Primavera、Microsoft Project等工具分析资源负荷,避免人力、机械超配。
5. 合规与风险防范
严禁盲目抢工:拒绝无合理赶工措施(如增加夜间施工班次)的压缩工期要求,确保质量安全。
农民工工资保障:核查进度款支付计划是否匹配人工费支付周期,预防欠薪导致的停工风险。
三、常见问题与处理建议
计划过于理想化:施工单位为迎合业主压缩工期,忽略工序间歇(如混凝土养护时间)。
处理:要求补充技术措施(如早强剂使用),或建议调整节点。
资源计划虚报:机械数量、材料供应量与实际产能不符(如商品混凝土日产量不足)。
处理:要求提供供应商合同、产能证明,必要时现场考察。
关键路径遗漏:未识别受外部制约的工序(如电梯井道验收依赖第三方检测)。
处理:督促施工单位将此类节点纳入计划,并提前联系检测机构。
四、输出成果
审核意见书:明确计划调整要求及依据(如“主体结构工期压缩20天,需增加模板周转次数并提供验算报告”)。
进度风险分析报告:列示潜在延误因素(如雨季影响土方开挖),提出预控措施。
协调会议纪要:记录各方确认的进度目标、责任分工及整改时限。
监理需通过严格审核与动态管控,确保进度计划“编而有用、控而有据”,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保障。